这几年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,去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。在这股热潮中,来自沈阳市烟草专卖局的葛昕欣,利用业余时间,成为了一名文博志愿者。他就像一艘小船,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,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
热爱为引,开启文化摆渡征程
小时候,葛昕欣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。当同龄人忙着做练习题时,他却喜欢翻家里的旧书,对着博物馆里文物的照片一看就是半天。那些泛黄的书页、文物上的纹路,以及晦涩难懂的文字,对他来说就像充满秘密的宝藏,越琢磨越有意思。这份对历史文化的喜欢,从那时起就悄悄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了根。
长大后,葛昕欣成为了一名烟草稽查员,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大街小巷奔波。检查零售店铺的烟草陈列、核对许可证信息、处理违规经营问题,工作又琐碎又忙碌。但不管多累,他总会抽出时间看书,了解历史文化知识。这些阅读时光,成了他工作之余最好的放松方式。
2014年,葛昕欣在辽宁广播电视台看到沈阳故宫志愿者李红卫老师的报道。李老师退休后奉献社会义务讲解的故事,让他心里为之一动。2020年,沈阳故宫博物院招募志愿者,他没多想就报了名,通过严格的考核,最终入围。从此,他的生活里便多了一个重要的身份——文博志愿者。作为一名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,他还经常在党派活动中,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,带着新会员参观故宫,讲解历史文化知识,还为沈阳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地标建设撰写多篇《社情民意信息》,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,希望能为家乡的全面振兴出一份力。
勤学苦练,锤炼摆渡本领
刚开始做志愿讲解时,葛昕欣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。为了能讲好,他把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。图书馆里,他查阅资料一坐就是一整天;博物馆有讲座,他一定准时到场;遇到经验丰富的老志愿者,他就虚心请教。为了深入了解文物,他还会去文物出土的地方和历史遗迹实地探访。
有一次,他负责讲解李仲元先生书法展。讲着讲着,突然发现李老就站在人群里听他讲解,当时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。但很快,他稳住情绪,凭着平时积累的知识,把每幅作品的特点和背后故事讲得清清楚楚。讲完后,李老不仅表扬了他,还和他合影。这次经历让他信心大增,后来,越来越多重要展览的讲解工作都交给他,他也成了志愿者团队里的骨干。
因材施教,摆渡不同文化渴求
在葛昕欣看来,沈阳故宫和辽宁省博物馆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老师,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给观众“上课”。每个休息日,他都会早早到场馆,帮忙做开馆准备,耐心回答游客的各种问题。
给沈阳故宫的游客讲解时,他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把故宫的建筑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。比如讲大政殿,他就说这里以前是八旗议事的地方,想象一下当时将领们在这里讨论战事的场景;讲凤凰楼,他会穿插一些后宫生活的趣事。而在辽宁省博物馆,面对文物研究感兴趣的观众,他会从更加专业角度讲解,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同时,适当为听众延伸文物背后的内涵。在讲《瑞鹤图》时,他会分析画家的笔法、古代服饰的特点,还有这幅画反映的宋朝社会风貌等等。
有一回在辽博,一个小女孩全程跟着他,边听边认真记笔记。讲解结束后,小女孩红着脸递上本子,请他签名。还有不少观众原本对历史没什么兴趣,可是听了他的讲解后,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更有一些游客萌生了服务社会的想法,主动询问他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志愿者。这些人中,有的通过考核也成为了沈阳故宫志愿者。看到这些反馈,葛昕欣觉得再辛苦也值得。因为表现出色,他在2020年、2022年、2023年被评为“沈阳故宫博物院优秀志愿者”。
初心不改,续写摆渡新篇
做志愿者这六年,葛昕欣收获了很多。他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大家经常交流分享;在不断学习和讲解中,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;每次看到观众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的表情,他都特别有成就感。
但对他来说,最开心的是看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历史文化。他说:“文化传承就像接力赛,我们每个人都要跑好自己这一棒。”今后,他还想挖掘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,尝试用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人。并打算用民进会员的身份,促成民主党派与博物馆联合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文博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。
工作之外,葛昕欣还坚持写作,写过《影壁余晖》。《沈阳胡魁章笔庄》等文章,注释了不少古代碑刻作品,如:《沈阳路城隍碑》《安达礼碑》《刘贤墓志》《千山无量观葛公塔碑记》等。从烟草到文博,他用自己的方式,把历史文化的种子播撒出去,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