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秀庆,男,1953年9月4日生,汉族,大专,研究馆员(正高职)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沈阳市政协委员,民进沈阳市委常委,民进沈阳社会文化出版总支主任;沈阳开明书画研究会秘书长(法人),沈阳中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。民进辽宁省委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,《辽宁民进》编委;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,辽宁社科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;沈阳市职工文联副主席,沈阳市职工摄影家协会主席,沈阳市华侨摄影家协会主席,和平区摄影家协会主席,沈阳市工人文工团艺术顾问;沈阳市慈善总会理事,沈阳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,沈阳市红十字会理事。
2006年,陈秀庆荣获中共沈阳市委统战部民主党派“参政议政先进个人”;2007年,荣获辽宁省政协“优秀信息标兵”;2009年,荣获民进沈阳市委“十佳会员”称号。连续多年被评为市、区政协“优秀政协委员”。
2005年,陈秀庆获得2005首届《感动沈阳》“慈善贡献奖”;2009年他荣获沈阳“五一劳动奖章”称号,2010年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。2011年荣获“沈阳市职工文艺功勋”、“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”“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理事”等称号。
践行摄影文化 普及摄影教育
1987年6月19日,《陈秀庆摄影作品展》在沈阳开展,开辟了沈阳建国以来举办个人摄影展的先河,成为沈阳个人摄影展之最。1988年,辽宁电视台、沈阳电视台、中央电视台相继播放了反映了他艺术追求的专题片《走进光与影的世界》、《镜头里刮出东北风》。1996年,《陈秀庆样本创意摄影作品展》在辽宁美术馆举办,成为国内此类专题摄影展览的首例。2002年《域外采风》陈秀庆摄影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举办,展览展出了作者在世界各地拍摄的150余幅作品,由于图片制作精良,装裱雅致,内容丰富,受到了艺术界同行的赞誉,被《沈阳日报》、《辽宁日报》等媒体,称之为“近年来少见的高水平展览”。
2008年11月,陈秀庆摄影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举办,影展共展出作者30年来拍摄的反映沈阳历史变化的新旧图片1000余幅,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沈阳城市建筑、历史文化、教育卫生、经贸体育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变化。其后,他将展览辟出了30多个专题,在沈阳市文化宫以及沈河区府北社区等举办展览。
从1990年至今,《中国当代摄影家陈秀庆摄影精品集》、《陈秀庆风光摄影集》、《陈秀庆摄影作品集》、《城市之光美国拉斯维加城市灯光摄影》、《藏面初识》、《触摸世界》、《欧洲拾零》、《域外采风》《陈秀庆水墨画》、《文化之旅》、《只言片语》、《低吟浅唱》、《艺缘絮语》、《陈秀庆文化时评》、《陈秀庆艺术选》、《荣誉与责任》、《文化的歌者》等18部摄影、美术、文学专集,相继由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。
近年来,他在国内外媒体和专业刊物上发表摄影、国画、文学作品2000多幅。有150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性摄影展览,80余幅作品获奖。其事迹入编《中国摄影家》、《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词典》、《政协委员风采录》等重要典籍20多部,获得专项奖次30余项。
陈秀庆从1987年被沈阳航空大学工业设计系聘为客座教授始,先后为鲁迅美术学院,鞍山师范学院,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,辽宁职工大学,辽宁老干部大学、沈阳铝镁设计院等大专院校,讲授艺术摄影课程。他的大量摄影实践和丰富的美学理论,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,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。他还为省、市30多所机关、厂矿、企业进行摄影辅导。
1988年,陈秀庆与省内新闻媒体的记者和摄影家成立了“辽宁广角摄影沙龙”。摄影沙龙在辽宁美术馆举办了大型摄影展,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和摄影家,共同交流摄影艺术。摄影沙龙将部分摄影作品进行拍卖和转让,并将拍卖所得全部捐助给省内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。
1990年,与摄影家赵天路、马歌群成立了沈阳摄影协会,在积极组织会员创作的同时,连续进京办展,特别是还将辽宁的农民摄影推向高潮,在全国摄影界刮起一股强劲的“东北风”。
2000年,他又与几位摄影同行成立了沈阳中山摄影家协会,连续6年举办摄影展览和海峡两岸摄影交流展览。协会为沈阳慈善总会、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捐赠了大量的作品,并参与了多次大型慈善活动。
2007年,陈秀庆出任沈阳市职工摄影协会主席。共组织举办了反映我市工人群众、劳动模范、农民工题材的大型摄影展览10余次,并组织艺术家下基层举办展览,辅导和培养职工艺术人才。由他主编的《职工摄影》,以鲜明的特色,将沈阳市职工摄影家和一线工人的作品推向了舞台。
2010年兼任沈阳市华侨摄影家协会主席,和平区摄影家协会主席。
2010年8月,应台中市总工会的邀请,陈秀庆率沈阳市职工摄影家协会部分工人摄影家,赴台湾进行为期8天的摄影文化交流活动。这次旨在增进两岸工会联系,发展两岸旅游经济,全面反映宝岛风情的摄影采风团体赴台,这是海峡两岸自开放以来,第一个以工人摄影家组织的名义赴台,在全国首开先河。
10月22日,“祖国宝岛”海峡两岸职工摄影作品展在沈阳举办。这是自上世纪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以来,首次全面反映台湾岛内自然风光、社会人文、民风民俗以及岛内城乡面貌的摄影展览。使观众能够多角度地了解台湾社会,全方位地欣赏到宝岛之美,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。此次影展受到了省、市台办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,中央电视台《海峡两岸》节目也在黄金时段播放了此次影展的专题报道。以此次展览作品为基础,沈阳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册《台湾新旅》。该书不仅是一部具有收藏、研究、交流、鉴赏的画集,也是一部图文并茂、言简意赅的赴台导游指南。该画册把审美价值、文化历史价值、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融为一体,成功地填补了以两岸影像艺术为载体的专题性创作的空白。
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郁文这样评价陈秀庆:“一个摄影家能在20年间,积极地、持续地,参与、组织摄影文化的普及和提高,尽心竭力地为摄影艺术而辛勤耕耘,这在当今的摄影界是不多见的”。是啊,世上好的摄影家不缺,但是有组织能力又愿意付出心血和精力,做摄影事业推手的却少之又少。
参与社会服务 热心公益事业
2004年,陈秀庆担任了民进沈阳开明书画研究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。画会成立后,他组织会员以饱满的创作热情,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去,在首届沈阳慈善日活动中,画会会员向沈阳市慈善总会捐赠了50多幅作品;在每年的沈阳科技周活动中,画会都组织专业书画家进行现场书画艺术咨询;在为“太平洋海啸灾区筹款赈灾义卖慈善晚宴”中,画会部分画家作品拍卖所得款34000元全部捐献给灾区;2006年组织主办的为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“省市书画艺术家捐赠义卖”中,捐赠人民币20余万元。
2007年他捐资10万元保护省内古长城活动,举办了《小河口古长城景观摄影展》和《情系古长城书画作品展》。
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,陈秀庆组织举办抗震救灾援助汶川作品义卖会4次,共拍得人民币60余万元,全部捐赠四川汶川地震灾区。2010年,组织书画家捐赠100余幅书画作品支援青海玉树灾区。
画会还在省市区慈善总会、红十字会、残疾人联合会、职工爱心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各项公益慈善活动中,捐赠艺术作品300余幅;画会每年对民众进行义务艺术咨询和辅导,组织慰问社区干部群众和医务工作者;开展送画下乡、下工厂、下军营;主办联办各种艺术和专业展览40余次。
陈秀庆的艺术作品不断地参加各种慈善义捐、义卖,在奉献爱心的同时,真诚地回报社会。2005年《冬韵》等摄影作品,参加市慈善总会组织的大型义卖,2006年国画作品《大丰图》被法国艺术家德·让克先生拍走,义卖款捐助给我市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医疗救治,2007年摄影作品《向日葵》、《醉秋》多次参加各种义卖、义捐,2008年国画作品《雨荷图》《春江水暖》参加市残疾人基金会以及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等多次义卖会,2009年国画作品《有余图》参加沈阳电视台“为爱向前冲”节目,拍卖所得5000元全部捐助给困难学生。2011年1月26日,在“天玺之夜”2011年沈阳侨商年的庆典上,他的国画作品《雨荷图》以一万元人民币拍出,此款全部捐赠给城乡困难群众。
从2004年起,沈阳开明书画研究会连续7年在辽宁美术馆举办大型美术、书法、摄影作品年展,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级高度关注和专家好评,画会还陆续出版了20余册大型画集。陈秀庆在以上的部分展览中仅个人投入就达20余万元。
2008年9月1日,沈阳开明书画研究会荣获“感动沈阳”2008年“沈阳团体慈善贡献奖”(十大慈善团体)。2010年,画会被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“优秀学术团体”。
参政议政履职为民 建言献策致力民生
1993年起,陈秀庆相继担任了政协和平区第十届、十一届、十二届委员会委员,沈阳市政协第十二届、十三届委员会委员。他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,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,到基层和社区调研民情,倾听百姓的声音,真切地反映民意。共撰写了200余件委员建议和提案,涉及沈阳市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法制、城建、环保、科技、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民生问题,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其中,《关于免费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建议》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,市长亲自批示免费救治了500余名贫困患儿,使得这个多年的社会难题得以解决。他的《关于建立政协委员信箱的建议》,在全市得到推广,时任沈阳市政协主席赵金城亲自送来了001号的委员信箱。委员信箱自开办以来,反映社情民意860多条,为群众办实事900余件,直接受益群众达7800余户,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他的20余件提案被评为区、市重点提案和优秀提案。他的建议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、十三届一次全会上作大会发言,并入编政协全会大会发言集。
陈秀庆在《人民政协报》、《友报》、《辽宁民进》、《沈阳政协》等报刊,刊发多篇有建地的提案和建议,以及有前瞻性的文章。他把其撰写的180件民生提案汇编成《荣誉与责任》一书,自费刊印多次发放给党派成员和步入政协的新委员。
他多次走进省市广播电视台,在新闻频道和新闻频率中参与热线直播,面对面的解答社会热点和百姓难题,并在下节目后亲自去处理听众反映的具体问题。他担任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《看今天》的首席评论员,对众多社会和民生现象进行点评。
陈秀庆连续16年被区、市政协评为“特殊贡献政协委员”、“优秀政协委员”。被市政府聘为教育局“行风建设监督员”;被区市公安局、法院聘为“特邀执法监督员”;被沈河区委聘为“党风廉政监督员”、“人民信访调解员”;被市交通局聘为“行风监督员”。
组织生活活跃 会员业绩突出
从1995年始,陈秀庆担任了民进沈阳市社会文化出版总支委员会主任,在他的领导下组织生活活跃,在16年间,组织共发展民进会员80余人,涵盖了沈阳市40多个单位和团体中的书画、摄影、文学、舞蹈等领域,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享有很高的声望。
总支自成立近20年来,以自筹资金的方式,坚持每年五一、七一、十一、春节等重要节日,举行茶话会、联欢会、座谈会、研讨会等形式的组织生活会,并邀请部分友好支部、中共党组织和民进省、市委领导。其中在欢迎新会员座谈会上,新老会员共同交流思想,使民进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传承。基于总支的书画会员较多,所以在总支活动中,每年都组织会员书画创作写生活动。对会员的生病及家庭丧事,陈秀庆都在第一时间前去探望,并慷慨解囊。
由他担任主编的民进基层组织会刊《绿洲》,目前已发刊96期。《绿洲》以较大的版面关注民生和会员的思想和学习情况,受到了民进中央和民进省委的表彰。陈秀庆不但撰写稿件、设计版式,还将80多名民进会员的事迹写成专访文章,并承担了报纸刊印的所有费用,负责发放到省市有关部门和民进会员的手中。
总支发展新会员采用公示制,每名会友的自然情况和业绩,都事先在总支的会刊《绿洲》上刊登,以征取各方面的意见。由总支编写的《民进沈阳市文化出版总支有哪些优良传统》,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组织的中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,荣获中华优秀论文一等奖。由总支集体编写的“民进沈阳市社会文化出版总支大事记”,跨度26年,详细记录了总支举办的重要活动和会员各阶段取得的成果和业绩。
《绿洲》独具的艺术特色,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民进会员的好评,已成为党派基层文化建设的平台和参政议政的载体,也是国内民主党派中基层组织办报时间最长、最有特点的刊物之一。
民进沈阳社会文化出版总支委员会,连续17年获得民进省、市“优秀总支”称号。陈秀庆连续多年被民进省委、民进沈阳市委评为“优秀会员”、“社情民意先进个人”、“民进沈阳市委“十佳会员”;参加了民进中央和民进辽宁省委组织的经验交流和历届代表大会。
民族和睦共融的使者
陈秀庆以一名文化人和政协委员的身份和视角,解读和践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,其浓重的民族团结和睦意识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、责任感,使他在我市的回族同胞中获得了尊敬。他的回族朋友很多,有省、市回族各界的领军人物,回族的企业家、书画艺术家;有清真寺的阿訇,还有一些普通的回族群众。在多年的交往中,建立了相互认同、相互理解、相互支持的真诚友谊,同时也使他更加关注回族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,以及回族地区的改造和发展。
由于历史积习过多,西关回族食品一条街卫生质量令人堪忧,陈秀庆为改变这一地区的市容卫生状况,他提交了一份委员提案,建议要统一规划,彻底改变该地区脏、乱、差的现状。他还多次在白天和夜晚到实地拍摄和调研,并协助社区设计民族风情的景观和文化长廊,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,一条崭新的、富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街展现在市民面前,成为远近驰名的民族风味街。
为了打造西关“回回营”重新成为像老北京天桥儿、上海城隍庙、南京夫子庙那样的历史风情地,陈秀庆查阅了八十多年前西关回回营的商业历史,提出了“关于构建回族文化风情园的建议”,高屋建瓴地规划沈阳回回营地区回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愿景,已引起沈阳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为了保证清真南寺参观和宗教活动不受影响,陈秀庆对清真寺门前屡禁不止的马路洗车问题,提出了整治的建议,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,这一扰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,使清真寺的整体风貌得到提升。
针对清食品卫生问题,使回族群众吃上放心的牛羊肉,陈秀庆协助省清真食品管理协会进行整治和打假。他曾在寒风中蹲守几个小时对非法食品加工窝点进行取缔。并以此连续提交3份有关从源头上遏制畜禽产品注入其它物质,加大对肉类食品安全管理力度以及餐饮企业杜绝使用“地沟油”等项建议。
对于近年连续上涨的牛羊肉食品价格,给回族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的情况,陈秀庆提出了“关于稳定牛羊肉价格,提高回族群众生活水平”的建议,呼吁政府应关注牛羊肉市场价格,切实解决回族群众的实际困难。
陈秀庆非常关注回族文化建设,关心回族书画艺术人才的发展和进步,他满腔热忱地支持省回族书画研究会工作,参与举办书画展览和艺术交流,对民进组织中的回族书画家给予扶持和帮助。在每年一度的开斋节书画作品展上,陈秀庆都要到展览现场视贺,并将展览盛况向媒体介绍,体现出浓浓的民族和睦之情。
激情与执着 恪守文化人的责任担当
陈秀庆性情率直,仁厚而大度。他不功利、不媚俗、不趋炎、不附势,坦荡高洁而拒绝诱惑,刚正不阿而荣辱不惊;他不计个人得失,生活低调而不张扬;他真诚助人、热心公益,信奉真理而崇尚道义;他为文化而维权,为民生而呼号,体现出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、公众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的责任担当。
在民主党派、在市区政协、在艺术团体、在基层厂矿、在社会公益活动中、在重大文化活动现场、在社区、在朋友中间,到处可以看到陈秀庆忙碌的身影。他每天的时间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在做“额外”的工作,且这些都是毫无代价的,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有半点的怨言。
陈秀庆患有多种疾病。2005年4月,陈秀庆患上了医学上极为罕见的血液病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”,经过中国医大一院、辽宁中医等医院的静脉放血、单采透析以及药物治疗,病情稍有缓解,目前仍在不间断的化疗中。疾病并没有把他压倒,反而使他更加珍惜时间,拼命工作,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,为社会和民众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
这些年来,陈秀庆以文化人的名义,做了多少事情,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,他创造了多少沈阳第一,也没有人能数的过来。他不但举办了沈阳市首次个人影展,还举办了首次样本创意专题影展;成立了第一家民进书画团体;第一个以中国传统书法,推出了“老龙口”品牌,设计出沈阳世园会的第一本画册,首届韩国周大型画册;举办第一个以数千摄影作品,盘点沈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型摄影展,第一个自费出版委员提案和民生建议的委员,第一个坚持自费编辑党派基层会刊达20多年的党派成员;第一个率沈阳职工摄影家赴台采风、第一次编辑出版台湾风光大型画册……
由于他整日操劳,甘于奉献以及助人为乐的品行,被业内同行称为“拼命三郎”、“机器人”、文化界的“义工”、“郭明义式的文化歌者”。
2011年7月11日,由民进辽宁省委、沈阳市政协学宣文史委员会、辽宁社科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、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《文化的歌者――陈秀庆现象座谈会》在沈阳举办。来自省市著名学者以及文联、侨联、总工会、美协等团体的领导参加了座谈会,60多位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就“陈秀庆现象”展开了热议。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“陈秀庆现象”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,是沈阳城市精神的一部分,这种现象的本身是对社会各界的一种启示。“陈秀庆现象”是为民生、民众呐喊的现象;是当下有责任的文化人关注现实的现象;是用艺术、用现实的表现手法,表现普通人的现象;是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;是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技艺,加强理论修养的现象;是艺术家文化自觉与社会文化责任担当的现象;是用艺术表达信仰,回馈恩泽的现象。从更大层面来看,是文化艺术界通过陈秀庆代偿了对“文化楷模”的角色想象,是当代对“文化楷模”的企盼与呼唤。